1.休戚与共与休戚相关的区别
休戚与共
成语:休戚与共
发音:xiū qī yǔ gòng
英译:share weal and woe;stand toge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.
解释:休:欢乐,吉庆;戚:悲哀,忧愁。忧喜、祸福彼此共同承担。形容关系密切,利害相同。同欢乐共悲哀。与“患难与共(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。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,利害一致)”相同
造句: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,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,得到人民的拥戴。
出处: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吾与元规休戚是同,悠悠之谈,宜绝智者之口。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近义词:同甘共苦、同舟共济、风雨同舟、唇亡齿寒
反义词:不共戴天、无关痛痒、漠不相关
故事:休戚与共
春秋时期,晋国的晋厉公为了不让那些王族公子留在国内无所事事、坐享其成,就把他们分别派遣到别的国家去当官。其中一个叫姬周的公子就被派到周国的单襄公身边做家臣。
姬周是个十分热爱祖国的有志青年。他身在国外,却处处把国家的大事小事牵挂在心头,凡是遇到晋国人,他总要问长问短,不厌其烦。听到好消息,他会喜形于色,满面春风;听到坏消息,他就双眉紧锁,忧心忡忡。
单襄公看在眼里,钦佩在心头,他嘱咐身边的人说:“姬周是个有志有为的青年,他身在异国他乡,心却始终与祖国休戚与共,将来一定能成大气候!”
果然,不久晋国大乱,晋厉公被杀,姬周立即被立为国君,就是后来的晋悼公。那年,他才14岁。
休戚相关
【读音】xiū qī xiāng guān
【解释】 忧喜、祸福彼此相关连。形容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休:喜悦、吉利;戚:忧愁、悲哀。
【出处】宋·陈亮《送陈给事去国启》:“眷此设心,无非体国;然用舍之际,休戚相关。” 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【近义词】息息相关、唇齿相依
【反义词】漠不关心、无关痛痒
◎“休戚相关”和“休戚与共”:都有“利害一致”的意思。“休戚相关”重在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;“休戚与共”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。
2.休戚相关是什么意思
休戚相关
“晋国有忧,未尝不成,有庆,未尝不恰……为晋休戚,不背本也。”
释义“休”,喜“戚”,忧。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、喜忧相关、命运相连。
故事 春秋时期,晋国的晋淖公周子,又叫姬周,年轻的时候曾因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,不能留在国内,而客居到周地洛阳,在周朝 世卿襄公手下做事,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,把他请到自己家 里,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。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,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。他站立的时候稳 稳当当,毫无轻浮的举动;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,目不斜视,听人讲 话的时候恭恭敬敬,很有礼貌;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;待 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、和睦;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,可是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;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 情时就非常高兴。所有这些表现,单襄公都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,认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,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。因此,单 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、爱护。 不久,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,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 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。于是,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,把 周子接了回去,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。
3.“息息相关、休戚相关、休戚与共、唇亡齿寒”四个词的意思有什么区
区别:
1. 息息相关是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.一般指人或事物关系密切。
2. 休戚相关是指利害相关。
3. 休戚与共是指利害相同。
4. 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密要相关.形容国家、人际之间的关系。”
休戚相关“、”休戚与共“和”息息相关”以及"唇齿相依"和"唇亡齿寒"的区别:
1. “休戚相关”含有褒义色彩,“息息相关”则是中性的。“休戚相关”含有同甘共苦、厉害一致的意思.“息息相关”不含.
2. “息息相关”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,可以指人,也可以指物.“休戚相关”适用面比较窄,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、集团、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,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.
3. 休戚与共:忧喜、福祸彼此共同承担.,利害相同.含褒义。和前面几个有不太一样,有共同的意思在里面。
4. "唇齿相依"强调相互依存;同时"唇齿相依"除了指国与国、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,还能指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5. "唇亡齿寒"强调利害与共;一方遭难,另一方也难免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今顺风水网 »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是休戚相关吗